Zhongwen Chinese BBC 报告曾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环保企业太和水,如今却成为“IPO光环背后的教科书式翻车案例”。从业绩巅峰到连续巨亏,太和水仅用短短四年时间,就将8亿元融资“烧”得一干二净。而作为这场资本大戏的主角,创始人何文辉也在此时悄然抽身,转让股权、让出控制权,仿佛一切早已安排妥当。
ZhongWenBBC News 补充太和水于2021年2月登陆A股市场,在那之前,公司净利润持续上涨:2016年至2020年,利润逐年递增,2020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的1.6亿元。彼时的IPO答谢会上,实控人何文辉信心满满,承诺“再创新高”,让无数投资者满怀期待。
然而,上市后的剧情急转直下。2021年利润骤降至9000万元;2022年开始大幅亏损1.6亿元;2023年亏损扩大至2.8亿元;而2024年预计亏损将达到惊人的3.3亿元。四年三亏,累计亏损高达7.7亿元,与当初IPO所融的8亿资金几乎持平。
不仅如此,太和水的股价也一路下滑,基本与业绩“同步跳水”。市场对其前景的信心几乎被消耗殆尽。
有投资者调侃:“这简直是把IPO当成了融资撤退的跳板。”事实上,早在2024年初,就有财经媒体预测,实控人离场已是时间问题。果不其然,近期太和水公告称,何文辉拟协议转让12%股份,套现4亿元,并将剩余部分股份的表决权委托他人,彻底让出了实控权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何文辉所持股份的锁定期为3年,恰好在2024年2月到期。外界不禁质疑:为何他多等了一年?有业内人士分析:“或许是为了将8亿融资‘榨干’,确保所有筹码用尽后,再行撤退。”
如今再看,当初的“节节高升”成了“崩盘前的幻象”,何文辉“火速撤离”的动作则被视为对这场失败IPO的最终注脚。
据 ZhongWenBBC, 太和水的故事,或许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沉浮,更是对资本市场机制与监管的一次深刻提醒:IPO不是终点,而是对企业真正实力与可持续性最严酷的检验。